【舌尖上的昌平】昌平“烙糕宴”誉京郊
2015-11-06 昌平报 北京昌平
昌平“烙糕宴”誉京郊
提起“烙糕子”,北方人对它并不陌生。本是饭桌上常见的一道面食,经过十三陵镇女厨师王庆艳的加工改良后,以玉米、高粱、小米、糜子、紫米为原料,辅以时令菜为馅儿,就成了“五谷烙糕子”。再佐以老汤焖鱼、鹌鹑蛋、凉拌时蔬等30道独具乡村风味的冷热菜,创出享誉京郊的“烙糕宴”,与长陵永乐饸饹宴、康陵正德春饼宴、上口马武寨驴打滚宴并称为十三陵镇“四大名宴”。
走进悼陵监村“国艳”农家院,正午时分很是热闹。“13号桌客人来了,走菜!”中等身材的王庆艳嗓门洪亮,做起事来干脆利落。刷油、舀面糊、摊烙糕、撒馅料、起锅,动作一气呵成。3分钟不到,一个个外焦里嫩的烙糕子陆续出锅,这些普通的食材被王庆艳精心加工后,有了新的味道。
女厨师创办农家院
1968年出生的王庆艳是陕西人,17岁来北京学厨艺,曾先后在北京饭店、明园宾馆担任面点师,对宫廷菜、家常菜十分精通。与同是厨师的悼陵监村村民王春国结婚后,王庆艳就来到了昌平。在饭店做厨师的同时,她还经常去培训学校讲课,在一次传授“烙糕”做法的实操课上,她灵机一动,老北京的传统小吃这么多,自己家又在十三陵,为什么不开个农家院,让更多的人了解这些传统美食呢?
2009年,王庆艳翻新了自家的两个小院子。就在她打算大展宏图的时候,家里却突然“祸事连连”。先是爱人王春国遇车祸住院,随后公公也患上重病。创业和照顾病人的双重压力都压到了王庆艳一个人身上,不到一周的时间,她就急出了白头发。由于前期盖房花光了积蓄,为了给家人治病,王庆艳向亲戚们借了28万元。幸运的是,经过精心照料,爱人和公公渐渐恢复。为了尽快还清28万元欠款,王庆艳一边上班一边卖菜,冬天时手脚都被冻得紫红紫红的。
熬过一年的艰难时期,2010年,取自夫妻两人名字的“国艳”农家院终于开业了。虽然是村里的第一家,但由于位置较偏,“国艳”农家院起初并不被外界所熟知。但酒香不怕巷子深,经过几年发展,“国艳”农家院的接待规模已经从当初的3桌发展到22桌,开创的“烙糕宴”还成了十三陵镇四大名宴之一。
带动全村发展民俗游
作为北方人,王庆艳性格豪爽奔放,说起话来声音洪亮,透着自信。创业之初,王庆艳请来几位村民帮忙打下手,没有客人的时候,王庆艳就教大伙儿做饭的手艺。时间长了,从煎炒烹炸到各种主食的做法,村民们逐渐掌握了开店的手艺,纷纷开起了自己的农家院。
“我从来不怕竞争,有竞争才有发展。”谈起村里近些年如雨后春笋般涌出的“烙糕宴”,创始人王庆艳显得信心十足,“每家都有自己的口味和特色,与其担心被模仿,不如把心思花在菜品质量与创新上。”王庆艳说。
为了让来自四面八方的客人吃得满意,王庆艳得空就琢磨新菜,“国艳”农家院餐桌上的菜3个月就换一批。也正是因为对菜品的不断研究,王庆艳在北京市以及我区举办的各种厨艺赛事中频频获奖,被授予“金牌菜”、“金厨巧妇”等多个荣誉称号,更多次被BTV、87.6广播网等媒体宣传报道。在她的影响下,悼陵监村的“烙糕宴”也逐渐形成规模,甚至还有河北、山东等地的游客慕名而来,促进了十三陵地区民俗游的发展,也为村民们开辟了一条致富的新路子。
农家院6年未涨价
在食品问题日益突出的今天,饮食安全愈发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。为了让客人吃得安全、放心,王庆艳自己种了6亩多地的蔬菜水果,保证原料的新鲜、无公害。客人们在品味烙糕宴的同时,还可以去地里感受采摘的乐趣。 “让每一位客人都能吃的满意”是“国艳”农家院的宗旨。由于精通各种面点,王庆艳对客人的特殊饮食需求也逐一满足,“蒸个包子擀个面条,这有什么难的,只要客人吃得好就行。”王庆艳笑着说。
前阵子有媒体曝光十三陵景区一些餐饮店使用“阴阳菜单”,王庆艳很气愤,“开店做买卖就得挣良心钱,‘砸招牌’的事儿可不能干!”王庆艳告诉记者,从开店至今,“国艳”农家院的收费标准从未变过,6年来一直保持35元一位,童叟无欺。“什么是老店,是在菜上下功夫,可不是一味涨价啊!”
■本报记者 牟淼 王思睿
转自《昌平报》
九华山庄 北京九华山庄 九华山庄贵宾楼 北京九华山庄贵宾楼 北京温泉度假村 北京周边温泉度假村
小汤山温泉度假村 温都水城 北京温都水城 北京龙脉温泉度假村 龙脉温泉大酒店